如今虽然已经2019年,但在很多老一辈看来,似乎夫妻结婚后只有努力造人,才是正确的行为。 也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夫妻都不生孩子了。这势必和传统老一辈的思想发生冲突。 诚然,无论要不要生孩子都没有错,也不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心。它主要取决于每个人对生育、教育以及自己人生目标的看法。 在同一个城市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带,甚至有很多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留在了原籍地的情况——据保守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8月,中国留守儿童已经高达697万。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两类孩子的父母,显然都没有做好了生养孩子的准备,抑或是,他们当前的状态和条件,根本不适合生养孩子。 对他们来说,生孩子好像是一个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不管不顾。导致孩子从小就缺乏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关爱。
而在这个年头下,还能够在父母以及亲戚的催促下坚持丁克的人,肯定都是个“狼人”——比“狠人”还厉害一点。 丁克的狠心,在于,他们能认清自己的情况(可能不太适合养充孩子),深思熟虑过后才下的决心。 因此,我们极少听说丁克多年的人表示后悔,而反而没想明白就生孩子的人,表示后悔的人更多。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可是再好的牌如果没遇到能驾驭好它的人也会一塌糊涂。 另外一个对丁克家庭的最大质疑,就是生了孩子,夫妻的感情就有了额外的纽带,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安全网”。 之前看到一个网友留言哭诉:“亲戚说两个人过日子就是过孩子,没有孩子以后婚姻长不了。” 事实上,至少在中国人的现代婚姻里头,“为了孩子”很可能成为了最大的一个让破损不堪的婚姻持续下去的理由(没有之一)。 确实,如果单论能够让婚姻苟且下去的方式,孩子是最佳、最稳健,说不定100%,但至少是90%有效的方法。
可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两个人一起苟且,而是要两个人有共同的追求,并且活得足够幸福。 2018年,《中国新闻周刊》跟拍了几对夫妇,其中一对夫妇结婚六年,一致决定不要孩子。 他们认为两个人彼此相爱是维系感情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这六年来,他们一起遛狗,旅行,唱歌弹琴,互相帮助彼此成长,既让生活充满着乐趣,也让爱情一直保鲜。
然而,很多婚姻到了最后,为了孩子,成为了两个人在一起的原因,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哈佛幸福课》里提到:要让爱情天长地久的秘诀之一在于设定共同的目标。当两个人有着一致的方向,互相尊重和支持着彼此时,要不要有孩子只在于夫妻双方的意愿。
但事实上,老年生活的好与坏,并不取决于有没有孩子。是否在年轻时做好规划,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等等,才是更决定性的。
真的,现在社会上的“空巢老人”,还少吗?很多老人的儿女,自己也要为生活去拼搏,要出去闯荡,要是你的老年生活,是纯粹依靠儿女来给你“解慰”,那只能说,那是农耕文明时代的思维了。 在过去,我们曾经把“儿孙满堂”当成了人生而幸福的唯一方式。但到了今天,只能说,这只是幸福的其中一个展现形式而已。 而且,在这个生活成本飞涨的年代,儿孙满堂未必带来的是天伦之乐,更有可能的是生活的巨大压力。
一对夫妇家里已经有双方父母,再添一个孩子,要经受的苦楚和开销的费用简直难以想象。 梁朝伟在一次采访中说:“孩子的出生只会让我更加不知所措,我已经要照顾妈妈、妹妹、嘉玲了,不能再照顾更多的人了。” 可是很扎心的现实是:生了孩子,TA会有患病死亡的风险;孩子长大后,也可能自顾自;当你年老了后,也未必能含笑而终。
生孩子并不是让自己人生完美的唯一必经途径。真正能让自己的人生圆满的在于我们最终能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 如果我们既喜欢孩子,也有能力抚养孩子,并坦然接受以后发生的任何可能性,那么你选择生孩子,整个社会都是绝对支持的。 但如果你和你的TA都没有做好这些准备,我只想说:楼下的便利店的套套很便宜,10元3个,很适合你们。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被问为什么不生孩子时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责任编辑:admin) |